学分高考 精选问答

北大校徽设计者

发布时间: 2025-05-01 22:38
精选回答

1、北京大学校徽是北京大学的标志,由鲁迅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

2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大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3、北京大学校徽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鲁迅于8月7日将设计完竣的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后又曾长期弃用,80年代始重新使用,现使用的北大校徽系以此为基础修改而成。

鲁迅设计的这枚北大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便于制作圆形的徽章。巧妙的是: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用设计对象的文字构成图案,是徽标设计的常用手法,但高明的设计者用文字构成能够表现徽标内涵的图案。鲁迅这枚校徽的设计,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大校徽标识。修改后的北大标志是在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图案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而来。北大确定了特定色值的红色为标准色,并将其命名为"北大红"。

北京大学标志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鲁迅先生应蔡元培校长之邀为北大设计的校徽,且在9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应用,但在此之前,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应用上,都缺乏统一的规范。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北大于2006年5月正式启动了"视觉形象建设工程"。一年多来,以"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为原则,根据"便于识别、便于传播、便于制作"的设计原理,北大对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标识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以鲁迅先生设计的校徽作为北大标志的核心元素,进行了丰富、修正和规范。

200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对学校形象标识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将"北京大学"、"北大"、"燕园"、"未名"、"PKU"以及北大标志等注册为商标。并对外声明"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北京大学的授权许可,不得在任何商品、场合以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字样和标志,否则即构成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北大校徽被认为是第一枚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校徽,篆体"北大"两个字第一次把中国书法用于校徽,此后书法成为校徽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而这枚校徽的设计者正是鲁迅。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被认为是现代标识史上的经典作品,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正是"五四"前夕知识分子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他是抱着对改造旧社会的热切期望设计北京大学校徽的,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枚校徽中窥见"五四"前夜的时代风潮,它成为大时代的一个小注脚。

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1881~1936年),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8月7日,鲁迅完成北京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工作。鲁迅将校徽图样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京大学采用,一直延续到1949年,后又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

20世纪80年代,在鲁迅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北京大学标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大学教师在标识外圈增加了英文校名和建校时间的装饰环,此时,北京大学标识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

2007年6月,北京大学发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正式推出修改后的北京大学校徽标志。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

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含丰富、简洁大气。

设计理念

北京大学校徽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 凝聚了鲁迅对北京大学的希望,对青年人的生命自由发展的希望。“北大”两个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京大学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北京大学校徽以古色古香的篆书字体构成校徽图案,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展现出中国第一学府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传统中华文明的敬仰。

校徽用“哭脸”时刻提醒着所有北京大学学子,作为一个生长在苦难深重的国家中的知识分子,永远不要失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五四”前夜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与创造精神进行肯定与张扬的表现。

校徽

校徽(school badge)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戴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让人容易记住。

校徽意义重大,校徽含义往往蕴含了特殊的意义,特别像一些历史悠 久的名校校徽,著名大学校徽和一些国外校徽大多由名人结合学校特点而设计。 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等一批闻名中外高校的校徽标志。

在老一代知识分子心目中,佩戴校徽有一种自豪和荣耀感,也是对母校的归属之情。而如今的一代学子,对佩戴校徽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想佩戴,又觉得不好意思。另外校徽的质量不过关也有关系,胸针脱落造成徽章遗失。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是谁设计的

北大校徽设计者是鲁迅。鲁迅先生这一设计,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标志的经典之作。它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早在1917年,鲁迅先生就被北大邀请设计北大的校徽。在当时,北大是我国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当时各种文化相处碰撞的情况下,北大为当时众多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因此,鲁迅先生考虑了很久,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况,设计出了北大的校徽。北大的校徽,上半部分是两个背对的人,表示学生;而下半部分则是一个站立状态的人,代表着老师。这个校徽,寓意着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成长,而老师是教授学生知识。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

北大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

北京大学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安排均匀合理,排列整齐统一,线条流畅规整,整个造型结构紧凑、明快有力、蕴含丰富、简洁大气。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20世纪80年代,在鲁迅设计的标志的基础上,出现了蓝、红、黄等不同颜色,以及差别细微的不同版式。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气、简洁的形式诠释着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设计理念:

对北大校徽意义的解释,大概有三说:

一是“三人成众”,二是“民族脊梁”,三是“师生关系”。

①“三人成众”说:校徽上“北大”二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形,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有如一个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意象。

②“民族脊梁”说:鲁迅用“北大”两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希望北大学生成为国家民族复兴的脊梁。

③“师生关系”说:校徽由篆文‘北大’二字组成三个人形,‘大’字可作为老师的象征,弯着两腿,吃力然而坚定地支撑着肩膀上的两个学生。

温馨提示:
本答案【北大校徽设计者】由作者知识君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