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精选问答

孩子攻击行为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5-07-25 11:08
精选回答

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充满敌意的破坏物体或伤害他人的“暴力”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言语攻击,通过谩骂或者嘲笑等言语对他人进行攻击,取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快乐;

2、直接的身体伤害,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工具踢打他人。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

1、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2、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什么是幼儿攻击性行为

第一,攻击性行为比较频繁。幼儿期的孩子喜欢和同伴交往,但是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所以表现出为抢玩具或其他物品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第二,更多的是依靠身体多,而不是语言

所以说身体多余言语。那小的时候我们可能看别人有玩具,伸手就它抢过来,抢不过我就打你,慢慢长大了,当把你玩具抢过来的时候,哼,大笨蛋,再也不和你玩了,这又是什么

第三,工具性转向了敌意性。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单指向抢夺物品,言语上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人身攻击,比如起外号。

第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家来说一说,喜欢打闹的孩子中,究竟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答案当然是男孩子多。从性别上来看,男孩好冲动,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查表明,男孩子发生的频率要高于女孩。所有说这就是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如何对待宝宝攻击性行为

第一,多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人们往往认为,对孩子的攻击性进行惩罚是有效的,但实际上,对孩子的惩罚,如打孩子、骂孩子,这些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攻击行为,非但不能改正孩子的缺点,反而为他提供了模仿对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多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才是消除孩子攻击性的好办法。

第二,如果孩子让小伙伴受了委屈,家长应当对受害的一方表示关心和同情。这对孩子来说,是父母对他的一种无声的批评,可能比把孩子痛斥一番还要有效。

幼儿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

攻击性行为的是幼儿,特别是小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是指身体上的攻击行为,殴打、踢打、咬人,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喊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如用暴力拿走他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他人的意图出发,主要是指那些试图伤害他人或事物的人,其重要性在于考虑侵略的动机。在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被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故意或攻击性伤害。

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为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就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的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教育要求一致,既不可打骂也不可溺爱。

温馨提示:
本答案【孩子攻击行为是什么意思】由作者张张知识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