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精选问答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

发布时间: 2025-07-28 00:42
精选回答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的意思是: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中“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精神”的追求。现这句话通常用来代指一个人意志坚定。

《荀子·大略》内容主要秉承了儒家思想,从而导出道德、仁义、利益的关系,表明人性的本质是欲望。而如何巧妙满足百姓的欲望而又能使国际太平,就在于如何合理的引导百姓理解道德、仁义和利益的关系。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荀子》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荀子·大略》简介

《大略》讲的就是大的方略,文中坚持儒家思想,导出道德、仁义、利益的关系。荀子本文延续前文的思想,一直表明人性的本质是欲望,如何巧妙满足百姓的欲望而又能使国际太平,就在于如何合理的引导百姓理解道德、仁义和利益的关系,那就始终贯穿礼仪这个要素,懂得了礼仪只要,便能平衡利益关系。

本文对于各种礼仪做了详细的约定和描述,荀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当下的君主上承三王制度,中显百官道义,下接百姓利益,做到层次分明,管理恰当。无论国家、家庭、社会、遵从本有的礼仪制度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荀子简介

荀况即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哪里?

荀子大略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原文是: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岁寒:指的是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比喻喻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乱世中坚贞不屈的节操比喻友情长存。《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本意是指天寒才知道松柏不怕寒冷,危机关头方显君子本色。寓意是指一个人不经过严酷的的历练和考验,很难识别出其坚强的君子品质。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岁不寒无以知出自哪里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原句是“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意思是:如果不经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就不会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如果不经过艰难的考验,就不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的作者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的作者是荀况。荀况即荀子,世人尊称荀子为“荀卿”。荀子是赵国人,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还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荀子重新整理了儒家典籍,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提出性恶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在政治上,荀况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基础作用。

温馨提示:
本答案【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出自】由作者壹知识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