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韬光庵小记》原文是:
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竞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韬光庵在灵隐寺右面的半山上,由韬光禅师所建。韬光禅师是四川人,唐太宗时,向师父辞行,师父叮嘱他说:“遇到天就可留下,看到巢就不要走了。”禅师出游到灵隐山巢沟坞,当时是白乐天当地方官。禅师明白了师父所说的话,“师父让我就在这儿了。”于是建庵修行。白居易听说后,就和他成为了朋友,把他的堂提为法安堂。里面有金莲池,烹茗井等景观。墙上有赵阅道,苏轼的题辞。庵的右面是吕纯阳殿,万历十二年建造,参政郭之章写了记。骆宾王逃亡为僧,藏在这座寺庙。宋之问被贬谪返回江南,某天晚上宿于此庙,月亮非常明亮,宋在长廊上作诗,念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后面两句想不出来,苦苦思索而不得。有个老和尚点长明灯,见他如此,于是问道:“年轻人晚上不睡觉,在这儿吟诵什么啊?”宋之问说:“想以这座寺为题写一首诗,上联有了,下联想不到了。”和尚请他说上联,宋之问说了,和尚说“为什么不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愕然,惊讶于诗的遒丽,于是就成了这首诗。到了第二天,宋之问再去寻访,老和尚已经找不到了,知情者说:“这就是骆宾王啊。”
原文: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释意: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僧人可以交谈。
出处:出自《韬光庵小记》
当一个人仇恨的对象是一个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时候,“恨”意会被更加快速地传播和递增。
当你恨一个群体,你“恨”的强度可以在没有面对特定某个人的情况下提升,亦或者从对象群体中获得对比信息的情况下增长“恨”强度,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恨”是建立在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基础上。如果你恨一个人,当你遇到他积极的一面时,你的恨可能会被同情或重新评价。
扩展资料“恨”涉及到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邪恶评价,它是负面情绪的一种,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当你“恨”某个对象的时候,那么就会产生消灭对象的动机。这个时候复仇就出现了,并形成“恨”的一部分。因为复仇背后是当事人想要被仇恨对象体验自己曾经被伤害的经历。
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随意的使用“恨”这个词。比例,当一位老师训斥学生后,学生都会表示“恨”这位老师,因为老师批评自己了。但实际上,这里的“恨”并非实际意义上的恨,并且大多数的人并不能真正的体验什么叫做“恨”。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