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录取线差是该院校当年平均录取分数与其在所在招生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值,即表示:某年录取线差=当年平均录取分数-当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
高考录取线差详细解读:
一、相对于平均分,录取线差更具参考价值,而且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对于这个院校往年录取线差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比如说广州大学在市场营销专业,2017年高出一本线11分,2016年高出10分,2015年高出5分,虽然有一个波动,这个波动越小他们互相之间差值越小,这就说明它越平稳,所以我们选择院校应该选择录取院校比较稳定的院校,尤其是第一志愿选择这样的院校,这样会更有把握。
三、有了录取线差,对稳定性也有判断了,报考的时候还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保险的空间,假设录取线差很稳定,17年高出一本线11分,16年高出一本线10分,即使这样,那么我们也要留一定的余地,今年你报考它应该在它平均录取线差的基础上加上10分或者15分,留一定的保险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录取。即使今年发生一点小的波动也可以增加被录取几率。
由于每年高考模式不一、高考试卷难度有别,造成各个院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对多数院校来说,尽管录取分数波动较大,但其录取线差一般波动不会太大。所以应该逐年计算目标院校某个专业在往年录取线差。
大学录取分数线中,线差是指本人高考成绩与高考批次分数线的差值。计算公式即为:考生分数-批次控制分数线=线差。
比如河北省2014年高考理工一批控制分数线为538,二批控制分数线为478。某考生高考成绩为550分,则该生一本线差为12分,二本线差为72分。
一些学校每年录取的线差(一本线差和二本线差)有一定的规律——几乎不变。报考时合理利用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迅速锁定理想院校。
“线差法”中的线差概念分为两点,一是考生成绩线差,指考生今年高考成绩与相应批次分数线之间的差值。二是院校录取分数线差,指院校在过往招生年份录取成绩与当年相应批次分数线之间的差值,在《填报志愿指导》中以院校平均录取成绩与当年相应批次分数线之间的差值作为院校录取分数线差。
很多志愿报考的学生,不明白录取线差是什么意思?报考院校参考录取线差有什么用?我整理了相关信息,赶快来看一下吧!
录取线差在分析院校录取分数线的时候具有很大参考价值,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所谓录取线差是该院校当年平均录取分数与其在所在招生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值。
通俗的说,某年录取线差=当年该院校录取的所有同学分数的平均值-当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即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专科出档线)
录取线差的作用分数级差一般可以分为学校志愿分级差和专业志愿分级差。
学校志愿分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院校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高校规定的志愿级差为20分,第一志愿调档分数线为600分,那么第二志愿的调档分数线就为620分。第一志愿生源充足而且规定了志愿级差的院校,省招办按投档比例投完第一志愿考生档案,再按院校提出的志愿级差将第二志愿且分数在级差之上的考生档案投放给学校,由学校审核录取。
部分高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学校规定专业级差为4分,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4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部分没有规定专业级差的学校,在分配专业时,有的采取志愿优先的原则,即首先满足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有的采用分数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分数高的考生。
你说的情况属于专业级差,你的例子中,考生甲要减去3分,即538再排序,如果只录取一人,那么乙会被录取。
以某重点大学在北京招生情况为例,计算录取线差如下:
例:某重点大学(理工类)在北京2010——2015年录取情况简单线差法分析示例:
平均录取线差=(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为保险起见,当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7分以上的余地(即:2017年高考分数值+65+7)。
灵活掌握并运用好录取线差对于高考填报志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线差是指考生的考分或预估分与考生所在省市的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差值,即考生分数比批次控制分数线高多少分。
在某个省市某批次的录取分数线与该省市的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差值,即高校录取分比批次控制分数线高多少分;线差的作用主要用于对招生院校的录取分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尤其是对不同年度的录取分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因为很多院校在不同年度的录取分经常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其录取线差一般波动不会太大。
扩展资料:
计算方法
某年录取线差=当年平均录取分数-当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下面以某重点大学在北京招生情况为例,计算录取线差如下:
例:某重点大学(理工类)在北京2003——2008年录取情况简单线差法分析示例:平均录取线差=(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为保险起见,2009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所谓线差就是学校的录取最低分和省控线的分差,假如某高校在某地区的录取最高分是620分,平均分是600分,最低分是580分。
而某地区同批次的省控线是520分,那线差就是580-520=60分;均差是600-520=80分,相对来说均差更有参考价值。
录取线差具有参考价值,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所谓录取线差是该院校当年平均录取分数与其在所在招生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值。
扩展资料:
由于每年高考模式不一、高考试卷难度有别,造成各个院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对多数院校来说,尽管录取分数波动较大,但其录取线差一般波动不会太大。所以应该逐年计算目标院校往年的录取线差。
考生最好分别计算近3—5年内目标院校的录取线差,还要对这所院校往年录取线差的稳定性进行判断。考生可通过往年录取线差与自己高出本年度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的分数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选择第一志愿院校,分析如何报考,确保第一志愿被录取。
录取分数线线差什么意思「详解」
对广大高考考生来说,填报志愿和高考一样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填报志愿科学、合理,就能够被与自己考分相对应的理想高校录取;如果志愿填报不当,即使自己的分数超过录取分数线,也有可能高分低就,甚至落榜。
高考中“录取线差”什么意思?
记者获悉,有关教育专家经过对多所院校历年录取情况的研究后发现,虽然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但使用三年“平均分差”可以大致测算出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同时根据各院校三年或多年的“最低分差”的变化情况分析当年录取分数的趋势并对测算分进行修订,达到更准确的效果。这种使用“最低分差”进行定量分析与使用“平均分差”定量计算相结合预测院校录取分数的方法就是“双分差”法。
双分差法的概念
“最低分差”:是各院校录取最低分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是当年考生被录取的最低分数要求。
“平均分差”:是各院校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与同批次录取控制线的分差。反映的是院校平均录取成绩高出同批控制线的总水平。例如北京语言大学某年在某省录取最低分是582分,录取平均分数是600分,当年该省的重点控制线是530分,则北京语言大学当年在该省的录取“最低分差”是52分,“平均分差”是70分。
每一年各个院校在录取当地都有录取最低分与平均分,与同批次省控线相比较就会形成“最低分差”和“平均分差”。所谓“双分差”法就是以各批控制线为基准,以高校在录取当地形成的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为参照分数,定量测算各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同时通过研究多年(最少三年)“最低分差”情况,对各院校当年录取分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定性分析判断,从而锁定目标院校。以预测某重点大学2006年在某省录取分为例:该校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平均分差”平均值为102分,如果预计2006年该省一本控制分数线550分,那么可预测2006年该校的录取分约为652分;再看该校近三年的“最低分差”分别为70、70、74,不难看出,该校近三年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比较稳定,略有上升,综合“平均分差”预测结果,我们可以预测该校2006年在该省的录取分在655分左右。
双分差法填志愿
对于考后看分填志愿,考生使用“双分差”法填报高考志愿主要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定量计算各个院校录取分差。按照本文前面介绍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各个院校三年“平均分差”,然后求出平均数,根据结果进行排序。
第二步,使用几年“最低分差”定性分析预测各院校录取分走势,从而修正“平均分差”。根据教育专家的研究和观察,各院校的“分差”线走势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平稳型”的走势。比如2003、2004、2005年北京某大学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为52、50、52,武汉某大学的录取分差分别是26、26、28,就属于“平稳型”走势,对这类平稳走势的院校,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三年“平均方差”的平均值筛选目标院校;二是“上升型”走势。比如哈尔滨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48、54、59,华南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10、29、47,上升趋势明显,对这类院校进行预测时一定要留有余地;三是“下降型”趋势。比如,大连某大学近三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52、32、28,山东某大学近年在某省的录取分差分别是57、40、22都属于下降趋势,对于录取分出现下降趋势的院校,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这些院校分数下降的原因,是否因为以前年度录取分较高,考生避高就低。如果是这种情况,其他人也会注意到,那么,报考的人多了,录取分可能就高了;四是“跳跃式”趋势,这是各院校表现最多的一种趋势,如杭州某大学2000、2001、2002、2003、2004这五年在某省的“最低分差”分别是87、105、11、29、81,出现比较大的`跳跃,对这类院校录取分的判断和预测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以说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单纯以三年“平均分差”的平均值计算,该校在该省的录取分应在610分以上,可是我们仔细分析几年的走势发现,该校2000年、2001年走高两年后,于2002年走低一年,2003年2004年又连续两年走高,那么我们判断2005年有可能又要走低,结果正如我们判断,该大学2005年录取分数高出省控线13分。因此,我们在预测各类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时,一定要把高校的数据读活、读懂、读出规律来,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录取分的走势,提高录取成功率甚至达到低分高就的效果。
第三步,比较分差,用自己考分超过某批控制线的分差与计算出的各个院校的“分差”相比较,超过的院校就都可考虑填报。判别公式:高考分数-省控制线分≥院校的“分差”。例如,如果自己考分是600分,省重点控制线是550分,那么自己超过重点控制线的分差就是50分,“分差”小于50分的院校就是初步筛选的目标。
高考志愿填报:什么是高校录取线差?
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所平均水平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平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使用好平均分就能很好避免“大小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分数线时,应将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使用,并特别重视平均分的意义。
相对于平均分,录取线差更具参考价值,而且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所谓录取线差是该院校当年平均录取分数与其在所在招生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值,中国教育在线建议考生用“录取线差”来分析。由于每年高考模式不一、高考试卷难度有别,造成各个院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对多数院校来说,尽管录取分数波动较大,但其录取线差一般波动不会太大。所以应该逐年计算目标院校往年的录取线差:
某年录取线差=当年平均录取分数-当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
下面以某重点大学在北京招生情况为例,计算录取线差如下:
例:某重点大学(理工类)在北京2003——2008年录取情况简单线差法分析示例:
平均录取线差=(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为保险起见,2009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