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分区和各区域特征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文化的区域分布特征。
答:①,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或降水较少,草原广泛发育,农业难以产生和发展,人类主要从事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形成了以采集狩猎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文化。陶器和磨制石器虽已发生,但没有充分发展,而开发草原环境所特有的工具——细石器是这一区域最具特色的主要工具。磨制石器相对较少,细石器占主要成分或重要地位。新石器时代这一广大的区域是细石器的主要分布地,细石器也是这一地区诸文化的主要工具。
②,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半湿润,大部分地区分布着利于耕作的黄土。与这种黄精相适应逐渐产生了以旱田粟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因此这一区域的石器与粟作农业文化的发生、发展有些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这一区域的石器主要为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镰、石铲、石锛、石磨盘及磨棒等。
③,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气候温暖,降水量较多,土壤中所含粘土较多而渗水性差,逐渐形成了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水田稻作农业的农具主要是各种骨、木器,石器仅见石斧、石凿之类的木材加工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出现了石犁和耘田器等农具,标志着犁耕农业的开始。这一地区的磨制石器主要是用于木材加工的石斧、石锛、石楔及石凿等,多通体磨光,钻孔技术发达。
④,武夷山、南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一区域地区热带和亚热带的南部,气候炎热多雨,水热资源极为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多为常绿阔叶林。磨制石器和淘气出现较早,但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充足的食物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采集和渔捞经济持续时间较长,谷物种植经济出现较晚。新石器时代早期虽然出现了少量的磨制石器,但大部分的时期仍为砍砸器、刮削器,具有浓厚的旧石器时代遗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农业,随之磨制石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并居于主要地位。
2.隋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历史变化和原因 隋唐时期的城址类型。
答:隋唐时期的城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隋唐的都城,二是隋唐的地方城市。
1,隋唐时期的都城又分为两种形式。
①,隋大兴-唐长安城,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面呈长方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构成。宫城皇城位于外郭城的北部正中,各坊市分布于宫城皇城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誉为宫城皇城的东南、西南,左右堆成。坊多做长方形,四周筑有高墙,整体呈棋盘状分布。
②,东都洛阳城。东都洛阳城夹洛河而建,整体平面略呈长方形,亦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组成。宫城皇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各坊市分布于宫城皇城以东和以南,呈棋盘状分布,均为方形,形制略小。宫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西邻禁苑、东接东城,宫城和皇城本身又内外砌砖,戒备坚固严密。
2,隋唐时期的地方城市。隋唐时期的地方城市都是根据两京坊内十字街的设计和洛阳城方正的里坊制度部署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①,大型州府。这种城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城内设有16个坊,城内西北隅设置衙署。
②,一般州府。这种州府城约占四个坊的面积,也有大小之别,平面均呈方形,呈的四面各开一门,内以十字街道分成四个坊。有一些州府中,由于皇帝曾巡幸或作为一时的避难之所,西北隅设置官署。
③,小型州府和县城。这种类型的城约仅有一坊之地。平面呈方形,四面各开一门,内置十字形街道。北宋都城的布局特点。
答:北宋东京城的建设处在唐末开始的封建城市制度发生变革的过程中,故东京城既有与唐
长安城、洛阳城明显不同的新特点,也有不可摆脱的传统。东京城的布局特点有:
①,东京城的规划布局中宫城仍旧在全城中占据重要地位,城内干道以宫城为中心向四周伸展的传统封建都城布局。但相比隋唐时期宫城居于全被北部中央、其前设立皇城,东京城宫城居全城之中,内城包围着宫城,内城之外设外城,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三重城式布局。
②,以宫城和御街为全城的中轴线,宫城位于城市的中心。城南御街拓宽,形成宫城前广场。御街两边设千步廊,布置中央官署。这种布局形式不仅突出了宫城的中心地位,也强化了御街的中轴线地位。
③,开放的街市和各类集市代替了唐代的集中市制。原来仅在城门附近和临河地段开设的商业店铺发展到各街巷,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宫城附近发展成中心商业区。
④,改革旧坊制,以开放的街巷式代替旧的里坊制。
⑤,改革就的城市分区规划。一是发展为开放的遍布街巷的商业区、手工业区和居民区,并出现新的仓厂区和瓦子一类的娱乐服务性用地。二是各种用地在城内混杂相间,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用地界定。
⑥,城区内部街道空间的变化。由坊墙、市墙隔离出来的封闭的街道空间,转变为由各种行业、店铺和居民住宅构成的开放式街道空间。街道成为商业、手工业、消费服务行业等各种城市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同时街道也成为居民交往的场所。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