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与水资源
1、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点有哪些?
答:A.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
(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不断提高;
(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B.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你知道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吗?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A.问题:(1)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2)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1)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污染严重;
(2)水土流失严重,耕作层变薄;
(3)耕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
(3)山林乱垦、草原乱垦与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并存。
B.合理利用应坚持的原则:
(1)因地制宜;(2)节约用地;(3)保护资源;(4)有偿利用。
3、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你认为在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答:A.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B.(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
(3)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4、土地产权的含义、特征与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A.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
B.产权特征:
(1)明确型;
(2)排它性;
(3)有限性;
④可分解性;
⑤可交易性;
⑥行为性
C.产权功能:
(1)激励功能;
(2)约束功能;
(3)协调功能;
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答:(1)土地承包经营转包
(2)土地承包经营且出;
(3)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7)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6、中国水资源利用上存在问题是什么?
答:(1)浪费惊人;
(2)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
(3)地下水开采过度;
(4)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上项目)轻配。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答: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3.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二)拉尼斯—费模式: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第二阶段(粮食短缺点出现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第三阶段(商业化农业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三)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四)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力;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好等,则是拉力。
(五)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及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乡城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六)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4.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耕地的减少;
(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
(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5.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措施?
答:(1)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2)支持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支持和加强等待转移和已转移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6.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答: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④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⑤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特点及重要作用是什么?
答:A.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狭义的技术进步因考虑的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
B.特点:
(1)渐进性;
(2)系统性;
(3)外生性;
(4)复杂性;
(5)周期性。
C重要作用: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
答:(1)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偏向劳动还是偏向资本,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而在竞争条件下,要素相对价格反映其相对稀缺程度。相对稀缺的要素成为企业生产以至经济发展的瓶颈,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而对该要素的节约或释放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国民收入。由此定义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
(2)市场需求诱导技术进步: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技术发明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或把握经济机会,这一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很多人都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不是由经济变量所控制,甚至是自发的。现在看来,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3)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节约一种或几种要素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落实到某一种产品上,就无法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反过来说,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3、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农业科研体系?
答:社会利益最大化要求知识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 应该让所有潜在的使用者没有任何代价地加以利用。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政府政策提供了适当的制度环境,否则一个潜在的创新者(企业和个人)就不可能有生产新知识的激励。
一般是建立专利法和许可证制度,以保护科学技术发明的产权。但是法的实施是有成本的,在法律制度极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专利制度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超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收益。此外,即使专利和许可证制度能够完全实施,但要赋于发明者一定年限的垄断使用权,也会妨碍技术发明的社会最优利用。一般来说,能够物化成商品的农业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而具有基础性、公益性或公共产品性的科研和推广则应由政府通过公共资金来支持。
4、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
答:(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A.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B.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C.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D.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A.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的技术进步
B.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C.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D.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E.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5、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答:(1)劳动节约型技术;
(2)资源节约型技术;
(3)中性技术。
6、中国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1)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
(3)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4)进一步提高化学化水平。
第九章 农业资金
1、农业资金的内涵与运动特性分别是什么?
答: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特性:A.农业中资金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B.农业中资金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C.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E.农业资金低收益性和效益外部性。
2、何谓农业财政资金?
答: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也包括地方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
3、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是什么?
答:(1)理论依据:
A.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B.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C.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2)原则:
A.效率原则;
B.公平原则;
C.稳定原则;
D.持续原则。
4、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
答:(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5、何谓农业信贷资金?
答: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单位或个人的各种信贷资金。
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中的信贷资金。
6、简述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1)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联系在于农业信贷贷资金为不可分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可能,促进农业技术革新,推动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2)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公共投资。通过信贷的方式为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有偿服务的资金,不仅解决了农业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农业信贷资金正好可以迎合农户对大规模、低成本的农业投 资资金的需求,对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具有促进作用。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