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4.1 货币转化为资本
当货币转化为商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再转化为货币时(销售商品),就会产生更多的货币,从形式上看,这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要说明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4.1.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一开始就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资本家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可以开始生产活动。但是,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简要分析如下: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这种差别可以通过一般商品流通(W—G—W)和资本流通(G—W—G)对比来分析。
从流通形式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
商品流通(W—G—W)资本流通(G—W—G)
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商品流通先卖后买,资本流通先买后卖。
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商品流通起点终点都是商品,资本流通起点终点都是货币。
③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商品流通的媒介是货币,资本流通的媒介是商品。
从流通的性质和内容来看,二者的不同在于:
①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为了消费,资本流通为获取更多货币。②流通的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两极的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不同的使用价值交换是它的实际内容。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的货币,追求价值增殖是它的实际内容。完整的资本流通公式应该是: G—W—G′。③两种流通在运动上的限度不同。商品流通要获取使用价值,一旦交换到所需商品,流通就结束了。资本流通追求剩余价值,没有限度。
资本流通公式 G—W—G′表明资本运动的根本特点,即货币在运动中发生增殖。因而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运动形式都适用,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因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发生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却增殖了。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首先,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即使是不等价交换,贱买贵卖,也只能是对原来既定价值量的重新分配,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其次,离开流通领域,剩余价值也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那么,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购买的商品上,就是劳动力的使用。
4.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们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进行劳动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包括三个部分的价值: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用于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经济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制约。它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基本标准。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一般商品在消费或使用后,使用价值就会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这就是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2.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4.2.2 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是在价值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考察。
价值形成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消耗的全部劳动(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成商品的价值。教材的纺纱例子。棉花价值100元,纱锭20元,6小时支付工资10元,在劳动过程中120元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棉纱上,还包括工人新创造的10元价值,共计130元形成棉纱的价值。这样的生产对资本家没有意义。必须向价值增殖过程转变。
价值增殖过程。假定延长6小时,生产资料价值转移240元,新价值20元,共计260元。资本家预付资本250元,余下的10元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价值形成过程就变成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在这里,工人的劳动时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
4.2.3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就叫做不变资本(c)。不变资本以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生产出剩余价值。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就叫做可变资本(v)。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2)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4.2.4 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的,即商品价值为c+v+m。
由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研究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或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应用剩余价值(m)和可变资本(v)相比,这一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
其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物化劳动表示法,即
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另一种是活劳动表示法,即
该公式表明,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来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如果资本家雇用的工人总数是一定的,则剩余价值率越高,获得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4.3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3.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变动。但是,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了。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生理的因素。在一昼夜24小时里要吃饭、休息、睡眠等。第二,社会道德的因素。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两个因素都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资本家就有可能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日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3.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延长工作日受到工作日界限的限制,也会遭到工人的反抗。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只能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上想办法,即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生产资料部门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样就降低了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成本。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便下降,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时间便会缩短,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现实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直接动机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不存在了,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会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当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就是说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是所有资本家却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3.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联系: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区别:①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生产技术不变相适应,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的作用不同。简单协作阶段,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意义越来越大。
4.3.4 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因为,资本家在市场上买的只能是劳动力,工人的劳动是在被雇佣以后才开始的,这时的劳动已经属于资本家了,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不过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就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之分。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4.4 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4.4.1 资本主义再生产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都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即再生产。
从内容看,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再生产,是二者的统一。就规模看,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①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从再生产过程看,工人拿到的工资不过是前一个生产过程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工人不仅为自己创造了工资,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②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本质上也是资本家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也说明,工人即使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外,也如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①资本家这次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上一次榨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②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在购买劳动力并变成工人的消费基金后,不但由工人在生产中补偿,还要生产出新的剩余价值。
4.4.2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此,资本家除提高剥削程度外,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资本总额,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实行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能力,这是外在压力。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高低。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的高,商品价值量相应降低,这不仅影响相对剩余价值量,而且资本家可以在他所享用的消费品不减少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只需在剩余价值中以较少的部分用于个人消费,相应扩大积累。
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所使用的资本是指在生产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耗费的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价值。它们之间的差额越大,提供无偿服务的劳动资料越多,越有利于资本积累。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越大,获取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大,资本积累的规模也会越大。
4.4.3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 C:V 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因: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不断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改进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减少,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一个生产过程结束,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资本量增大了。(靠自身积累)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它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大资本的力量增长得越快,在竞争中就越容易击败中小资本;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反过来加速资本积聚。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大量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资本积累规模,加速资本积聚。
区别:(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而资本集中是若干单个资本的合并或联合。(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3)资本积聚要受积累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而资本集中不受积累的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应不断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的劳动力。(2)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家还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4.4.4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财富的创造者日益贫困化,劳动者所受的剥削日益加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这种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