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构音障碍尽早干预很重要
虽说构音障碍的名字不算陌生,很多人也都知道构音障碍有类型,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人对构音障碍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父母能够意识到构音障碍带来的深远后果,而在这五分之一中只有7.43%的父母会主动选择带孩子前往专业机构矫正。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大多数父母工作繁忙,照看孩子的时间不够,无法关注到孩子的语言情况;
2.缺乏专业的语言知识,意识不到语言障碍的发生和严重性;
3.担心丢面子,认为孩子说话有问题的事曝光后会被朋友和同事看不起。
无法正确对待语言问题,往往会造成语言障碍的高发和蔓延,近些年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发生率逐年提高就是如此。
事实上,很多语言问题在早期阶段对孩子的影响并不严重,如果能及时参与矫正,孩子的语言情况不仅能得到干预,而且还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可惜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白白错过了较佳的矫正时间。
有些家长不太关注构音障碍的矫正训练,但有些家长是过于关注,以致于自己另辟蹊径,摸索出来了许多“偏方”,比如说“大声朗诵法”,即带着孩子前往人流密集的地方大声说话,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有“口肌锻炼法”,通过对所谓口部肌肉的锻炼,以此让孩子恢复构音能力。
乍一看,这些方法似乎有那么一些用处,好像也能改善孩子的语言能力。实则不然,这两个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弊端。
个方法的核心要素就三个:大声、朗诵、人群密集。朗诵的方式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孩子的语言流畅性,但却忽略了一个较重要的方面——构音障碍儿童脆弱的心理状态。没有预示,直接让孩子身处人流密集场所,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语言情况,还会对孩子的心理状态产生非常大的压迫。
如果说个方法还有点用处,那么第二个方法就得必须禁止。所谓的口肌训练,其实就是对部分构音器官的机械式练习,看起来有用,实则却是在破坏主动发声器官和被动发声器官之间的统一。练习时间过久,甚至会对本身的构音能力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构音障碍的训练,要遵循科学性和整体性,不能只针对一个面,而要考虑到孩子的语言情况、发音意识、心理状态和性格等所有方面。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