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趣的人,其实本来无趣!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先生的杂文集,收录了有关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考,看似幽默风趣,有时候还比较滑稽,细细品味,你才知道其中道理。
每一篇杂文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涉及面广,颇有大师风范,写的文字让人读来,有些不容易懂,但是认真思考一下,你就会恍然大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也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真正可以做到特立独行的,我想难得一见。而王小波就是其中的更为难得。因为他把特立独行进行的比较彻底,而且还可以让你感受到他最朴实无华的性格。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们其实都好比王小波笔下的一只“猪”,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不被别人肆意宰杀,而王小波,却是一个有个性的“猪”,不仅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从未放弃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于是,关于各种问题,各种思想,他都可以游刃有余的为我们解读,而且让你觉得,道理不大,却真实存在。
王小波说“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人生最大的不幸并非无能,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遗忘了生而为人的初衷,遗忘了生活的真谛,甚至是成长本身。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不用奔赴大海,也能看到春暖花。不用颠肺流离也能遇到一生所伴。有人陪你看潮起潮落,护你一世周全。如果这些都很难,那愿你一生平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觉得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盲从,不是追求所谓的舒适区,不是在自己的小天地洋洋自得,而是突破自己,突破限度,在这有限的几十年生命里,努力找寻更多的答案,如果可以,给自己答疑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人解疑,看到更大的天地。
”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时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有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是干出个什么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所在。
其实,我们从踏入社会之后,就在盲目的追求那些无谓的名利,当然也很难马上得到,于是开始,迷茫了,开始彷徨了!找不到方向,更想不到未来会有什么期待!
如果现在过了那个阶段,再去思考,人生的方向,可能我们从王小波的文字中,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干出个样子出来,不论是否可以成为想象中的自己,但是至少你曾经为了梦想努力过,而且你坚持了!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王小波可以很坦诚的活在那个时代,无论是下乡劳动,还是出国留学,他总是那个最不同的人。 他用可以苦中作乐,把劳动也可以变成是一种享受,把学习当做是娱乐。于是写作本身并不是他的初衷,但是他却写出了最真实的思考。
他从来就没有去抱怨社会,而是乐观的面对现实。即使在他的笔下,你可以看到很多幽默风趣的语言,但是你认真的去思考,也许这就是现实的人生,他会让你读到最后,嚎啕大哭!即便是这样,王小波并没有向现实妥协,还是一如既往的热爱自己的热爱。
我们生活在当下,不曾经历那个时代的痛,但是我们也有自己所谓的烦恼,如果你想通了,其实无非就是把最好的留住。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还喜欢去打听别人的生活。有时候总觉得别人的生活多么幸福,殊不知,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活着,不是为了自己的皮囊活着,而是想让灵魂也可以高傲的活着。于是他开始思考,开始证明自己活着,也可以活的洒脱自在!
他开始思考人生,思考那个时代的文化,伦理,科学,当然所有的思考都是为了自己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哪怕思考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至少他在思考,而且还是特立独行。
我们过着本就无趣的生活,始终都在寻找有趣的灵魂。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王小波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他可以用最真实的表达,去表达对于这个世界的爱憎。从来没有去遮掩,因为他过得有趣,而且一直都是在寻找有趣的事。
我们都想过着有趣的生活,可是还是重复千篇一律的日子。如果想要灵魂有趣,那么需要我们与众不同,需要我们特立独行。做一个有自己思想,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人。
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
人的能力有限,可是往往爆发力却无限。
曾经有个新闻,说是一个小孩被汽车不小心撞倒在地,然后小孩被压在了车轮之下。母亲痛彻心扉,但是却丝毫没有慌张。他使劲全身力气,竟然把汽车给抬了起来,把孩子给救出来了。
母亲面对这样的场景,把自己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了。这是对于个人的极限挑战。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点困难打败。我们需要的是不惧怕,也不慌张,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战胜这一切,也总会赢得自己的想要。
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
做人,有时候确实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自己表达喜好的权利。
如果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着就是一个躯壳,没有灵魂,也就失去了做人的乐趣。
做人,与做猪,可能最大的区别就是思想。否则我们真的只是一头猪,而且还是一头没有灵魂的猪。
王小波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他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印记,用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用文字驱除不合群的道理。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王小波就是这样说出来了,而且从不装腔作势,从来都是赤裸裸的揭示人性最脆弱的存在!
这个世界,可能有趣,可能无趣,但是人活着,还是需要有趣,即使无趣!所以有趣就变得有趣起来,无趣也变得有趣起来,到最后发现,做个有趣的人,还就真无趣!
大千世界,我们允许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存在,因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当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生命是我们自己的,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猪的世界影射着人的世界,作为人类的我们,假如一直生活在命运的安排下,那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我们需要做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然后努力让自己变得有趣,于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只“猪”!
我们都曾是猪,又不是猪,于是我们成为了最真实的自己,那个带着有趣的灵魂的人!
怎么评价王小波?
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作家季纯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作家哲夫评)
主要介绍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男,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我读王小波:特立独行
最近抽空看了王小波的两本书,《沉默的大多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开始喜欢上了这个特立独行的作家。
王小波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而且他是一个批判性很强的人。在他书中展示的观点里,他思想的见解和别人不一样。比如说对孔孟态度,孔子和孟子是我们尊崇了几千年的大师,我们一直都是十分尊敬他们。但王小波的观点里,是他愿意生活在孔孟以前的时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思想价值观没有完全被统一,人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科学,追求不一样的东西。而在孔孟成为主流思想以后的时代里,人们只要按照那条主流线去生活就可以了,很无聊。比如说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看法,他说中国社会近代还是在思想方面的统一上做,努力,而忽略了人内心本质的发展。而西方已经开始去追求自然科学是解放人,注重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一个享受。所以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就发展的很快,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他的书中也经常提到他在文革时间时期下乡的经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段可以提升人意志力的特殊时期,是一个非常好磨练人生人的事情。但王小波直接说,这是一段摧残人的世界,就是一段不好的时间,人没有必要为了磨练意志而刻意的让身体去受苦,让自己活得特别特别的艰难,他觉得这个就是不好。包括他和他的妻子李银河一起研究同性恋的主题,他说他们是基于已有同性恋的这个事实,去弄清楚他们当下的一个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思想,不是因为你不研究,它就不存在同样,也不是因为你研究了它,表示就支持他们……
这两本书看下来,都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跟很多人是不一样的,他的表达的观点是带有他自己的思考和对这个世界特殊的一些看法。很显然他没有随大流,变成一个普通的人。所以他的书名就叫沉默的大多数,而他是少数。也说明了他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自己的思想。而他的这种特立独行是基于他有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涉猎。而作为理科生的他有更严谨的逻辑不容易被人左右,出国留学的经验给了他看问题更广阔的视野,青年下乡的经历是他综合辩证思考的基础。
特立独行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他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对事情有更深刻的见解。作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很简单。只要沉默随大流,不需思考,不需探索,可是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表示你需要有更深刻的见解,还要有勇气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有能接受别人不同观点的胸襟,更要有面对质疑的勇气。对,这就是王小波,一个特殊的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活过,爱过,写过李银河自传》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活过,爱过,写过》(李银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TsGfZAk4W83aTW85v8KXA
提取码:ncdt
书名:活过,爱过,写过
作者:李银河
豆瓣评分:8.3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5
页数:304
内容简介:
★社会学家李银河新版自传——一位女性主义者的人生自述,坦荡、独立、勇敢、自由,一生所求不过爱与美。
生于1950年代,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公派留学……李银河成长中的苦闷彷徨和命运转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从理想狂热走向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成长、爱情、学术在李银河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人生的这三个向度上,她“像蜜蜂采蜜一样”,只采撷最精华的部分。
★李银河首次深入、完整回忆与王小波的爱情历程,呈现《爱你就像爱生命》背后的故事。
王小波是李银河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与王小波的婚恋故事,读来令人动容,仿佛斯人未逝。从手抄小说《绿毛水怪》结缘,到热恋时的情书互递,婚后出国求学并借机穷游欧美,再到回国共同生活,甜蜜、浪漫、诙谐有趣,呈现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王小波和一对精神伴侣的日常生活。
★借由李银河的回忆,一窥中国社会近三十年婚姻家庭、性别与性的观念更迭与变迁。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领域的女学者,李银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调查,揭示中国人关于婚姻、家庭、性的观念及其文化根源,并积极为中国社会的性少数群体发声,致力于扩大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与认知。她对学术生涯的回忆和梳理,清晰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三十年来在上述领域的观念变迁,以及与西方社会普遍认知的异同。
★李银河亲自修订,篇幅增补5万字。收录精选照片四十余张,首次曝光多张珍贵生活照。
特别增加了与年轻读者互动的一章,选取青年人普遍关心的有关婚姻、家庭、性的问题,逐一回答。
精选的四十余张照片,串联起李银河的一生经历:在北京度过童年、进内蒙古兵团、上工农兵大学、赴美国留学、与王小波相恋并一起留学、晚年与大侠相伴,等等。
★文字坦荡,率真。公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李银河,在她本人讲述下,却寻常不过,只是一位活出了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的人。
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情感生活,我只要那一点点精华,最美丽的,最舒适的,最诗意的,最适合我的。 活着,就享受所有这些感觉;死去,就告别所有这些感觉。这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李银河
★知名设计师操刀,装帧风格新颖前卫,彩插版本,用纸精良。
内容简介:生于1950年代,李银河一生的命运转折和苦闷彷徨,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那一代人从理想狂热到独立思考,再到致力于社会进步的缩影。与众不同的是,她一生都坚定地追求真我与自由:不顾一切与王小波热烈相爱,全心投入中国婚姻、性与家庭研究,通过学术实践打破偏见、为少数群体发声……李银河在书中回溯近七十年的岁月流光,落笔坦荡,纯真率性。人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她,在除去种种标签之后,只是一个敏感、纯粹、为了爱和美而真实地活着的人。
作者简介:
李银河,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家庭婚姻、性别与性。业余写作小说、随笔和诗。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人”之一。
当文人说起情话来,可以美到怎样的程度?
情到浓时人自醉,当土味情话刷屏之时,我们且看看文人能够说出何等惊艳的句子,当文人情难自禁之时会说出怎样动人的情话。
跟大家分享一下惊艳到我的情话,希望也能带给你别样的感动。
出自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
沈从文先生还写过一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大家也许知晓这段才子配佳人的故事,沈从文当年是从湘西去往北京打拼的穷小子,可是他才华出众,写情书更是一把好手,张兆和是大家闺秀,更是当时风头无两的名媛,可是沈先生凭借着自己的文笔与毅力,追到了张兆和,让一众公子哥大跌眼镜。
沈先生给张兆和的爱称是:三三,后来沈先生还出版了文集《三三》。他们两人结婚后,举案齐眉,日子过得让旁人羡慕。
出自钱钟书说给杨绛的话。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是我少数羡慕的爱情之一,他们两人门当户对,自身才学也相配,在清华园里两人一见钟情,成为让别人都羡慕的一对,一起出国留学,一起搞文学,这种感受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在杨绛的《我们仨》里面,钱钟书会给杨绛洗头发,杨绛会帮钱钟书刮胡子,初看之时,我便觉得那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虽然朴素甚至艰苦,生活处处却都藏着小确幸。
出自《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王小波对于李银河的爱藏在他的信中,藏在他揉碎的纸团里,藏在他每次落下的笔尖中。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王小波,他不再是《黄金时代》里那个吊儿郎当的王二,他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里面那个去云南做知青,对周遭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王二,他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王小波。
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动,虽然我觉得自己不够美好,可是我觉得我给你的爱是最美好的,正因为如此美好,后来王小波早逝,李银河仍旧一年又一年的缅怀他,帮他出版,没有李银河也许就没有现在这个被大众知晓的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在每封信的开头,这是最美的情话。
出自《朱生豪情书》。
朱生豪是翻译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的家境贫穷,据同学所言,他是一个阴郁孤独的人,可是在翻看这本《朱生豪情书》,却可以看到一个满腹柔情的男子。
用冷漠对待世界,用温柔对待你,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每一个在恋爱中的人的影子,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他等宋清如的回信等到睡不着觉,等到茶饭不思。
朱生豪说过一句:“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初看这句话时便是慢慢震撼,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我开始去看《朱生豪情书》。
他们两个人最终在一起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相识十年,结婚仅仅两年,朱生豪撒手人寰,当年的他走得多么不甘啊。
你还知道哪些动人的情话,欢迎留言评论。
下面是原文,来自百家号,欢迎点个赞,感谢!
当文人说起情话来,可以美到怎样的程度?
王小波怎么死的 王小波是什么原因去世的
1、王小波是病逝的。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
2、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3、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