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留学生会抑郁?
随着海外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留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就在几天前,一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念大四的中国留学生小田,选择在公寓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发现,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生整体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学生的抑郁与焦虑?
A、学业压力
作为学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尽管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令人头痛,但是,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
虽然出国前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做了准分的准备,但多数中国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美国高校教育模式的要求。因为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他们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往往是关于假设情景的看法,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灰心。
B、无法获取导师信任
而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于,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而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
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有时候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不是有措辞不当的地方......
这些问题似乎非常的普遍,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也会遭遇类似的窘境。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尤其困扰。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观念是前途与学业成绩的好坏有莫大关系。然而在出国留学之后,这样光明的幻想往往反过来给他们带来强烈的不安感。
C、高额学费后的经济压力
同时,对于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还来源于对于失败的恐惧——失败的代价是不能想象的。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来美读书,每年的开销高达五六万美元,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因此,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或者卖掉房子才送出国的。尽管在父母方面,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慷慨而减少——
那些来自深圳、长沙、北京等各个城市的孩子们,他们在努力跟上学校进度的同时,难免还在为经济上的压力而辗转反侧。
此前芝加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达了一种留学生的普遍焦虑:她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而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
而最近一次的毕业生工资调查,似乎更加重了他们在这一层面上的焦虑: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招聘在2017年9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超8成海归月薪低于1500美元——而这个数字,仅略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
D、无法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共同的困惑和焦虑,让留学生们自发地结成同盟互相求助。但是,即便是对于那些最开放的学生来说,接受精神治疗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仍显得杯水车薪——
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所以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
而那些端坐在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们,可能和中国唯一的联系就是吃过熊猫快餐(一家经营美国化中式快餐的连锁餐厅)的外卖,所以让他们理解中国留学生对于家里美味饭菜的怀念,似乎并不现实。
目前,一些学校咨询顾问领导的支持小组和外展项目,正在得到亚裔学生的支持,而海伦高也表示,希望这些项目能够扩展到中国留学生中,让大学雇佣那些适应良好的中国留学生担任社区顾问,为那些适应不好的同学提供帮助。
“中国学生在大多数美国校园中都是规模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大学管理者应该更加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至少像这些学生努力被大学录取那样的努力。”
美国留学因为压力大抑郁症不能毕业怎么办?
您是因为在美国留学压力大的抑郁症不能毕业吗?您现在是担心毕业还是,被学校退学了呢?如果是因为抑郁症担心不能毕业我们都需要及时调整,缓解自己的压力,最好的调节办法就是制作一个时间表,一定要有计划行事,每天坚持运动,大胆和同学交流。这是缓解抑郁症的最好办法。如果我们因为抑郁症导致成绩差被学校退学了,我们还以了申请重修,或者是转学转专业继续就读,改善自己的额学习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办法二: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跨本科读硕士,这样更加快捷拿到学位证回国进行学历认#证。办法三:如果需要回国,那么回国人员证明就十分重要了。
抑郁症患者在巩固期能出国留学吗
没有规定说不可以,但是建议痊愈后再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压力比较大,在高压下抑郁症容易复发,为患者健康考虑还是在国内比较适合。
如果有亲密的有意留学的朋友,不妨结伴同行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一般可以携带药物,如果不携带药物,也可以在留学所在国寻求医生帮助。
要出国留学了,求问抗抑郁药物可以入境美国吗
去美国入境能带药品,但只有美国境内能被合法开处方的药物才能带入境作个人使用。很多人说不会查到,但不要赌运气!不少抗抑郁药物都含麻醉或成瘾成分,请勿自误。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允许未经其批准的境外药品进入美国境内。因此,进入美国境内前最好先上FDA官网查询该药品在美国是否流通,查询不到的药物即不能带入美国,即使该药在中国合法且有医生处方也不行。
服用的是常用药但其中包含麻醉或成瘾成分,如某些咳嗽药、镇定剂、安眠药、抗抑郁药和兴奋剂等,记得要遵循下面的规定:
1. 提前向海关申报所携带的所有药品和相关产品。
2. 将药品保存在原包装内进行携带。
3. 不要携带明显超过个人服用量的药品,同时携带医生处方,以证明在美期间必须服用该药品且服用量在医生监督内。
备注:如果要带处方药,记得备好中英文处方或说明书及购药发票,并主动向海关申报。
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留学考试焦虑心理
考试焦虑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外的教育体系、教育教学有诸多的差异。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学校的课堂上,老师并不是只单一的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而更看重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他的独立性、创作力等综合能力。他们会对学生平时的作业、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学活动、调查报告、论文和测验逐一评分,然后给出综合分数,而这个分数会成为期末考试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另外,高昂的补考费用也会给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很多学生出现了考试焦虑的不良反应,上课心不在焉、烦躁不堪、易怒、休息不足、精神萎靡不振等。
对于这些现象的处理,首先应该学会合理发泄,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缓解学习压力,开放自己心态。听听音乐,去野外散散步,打打沙包,找自己的朋友倾诉等都是很好的发泄方式,只有将心理调节好后才能以正确的心态放松的面对考试,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其次,要多和老师家长沟通,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把自己放到一个稳定的、开阔的心理环境中,积极地去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生活。
2.留学抑郁情绪心理
从大连到英国就读大学预科的王同学,只有18岁。留英一年里,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出色,这本是令人羡慕的好事,但对这个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却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包袱。他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学业完成得不够出色,怕老师和家长不满意、同学嘲笑。久而久之,他的学习效率急剧下降,睡眠质量日益变差,注意力也无法集中,精力大不如前,情绪低落,出现了抑郁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抑郁情绪。这是留学生升学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加上竞争加剧,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单一、不善于自我疏解造成的。许多留学生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这种情绪。
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校园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来改变之前循规蹈矩的一种生活模式,这不仅可以缓解自己的情绪,还会交到很多朋友,了解各国的人文文化。这对于增长自己的阅历,更快适应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还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蠢事”,打破常规后,发现并没有可怕的是发生,从而消除自己对行为失常所要造成影响的思维定势。正确的面对考试,告诉自己考试只是对自己前段时间学习的一个肯定,不过是学习的验证罢了。
3.留学交际恐怖心理
“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来自大连的小张,是加拿大某大学的留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刚入学时,由于自己入学的成绩高,教授给了他一次演讲的机会,小张很恐惧,原来小张来加拿大之前,是被某中介包装过的,他并没有进入该大学实力,演讲的结果可以想象,这使他尴尬之极。从那以后,他变得不敢当众讲话了。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时,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同学说话。由此看来,小张显然出现了心理学上所称的交际恐怖症的症状。小张的情况告诉我们,孩子出国留学一定要慎重选择留学计划、慎重的选择中介,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申请院校。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许多隐形的压力源。这个事例因为小张的自身能力确实不足,而导致的心虚和恐惧。而往往有些学生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能力也很强,然而由于环境、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许多留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问题,与国外的孩子交往时,尤为显着。很多留学生会感到很诧异,为什么外国人都很自私,再好的朋友也不会关心我的想法和感受,显得很冷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对你的关心所表达的方式和国人是不一样的,他们习惯给人更多的私人空间,以表达对你的尊重。
对于人际交往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当他们在人际交往有所改变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与鼓励,使得继续保持下去。在认知方面,要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善于观察别人,及时的发现别人为你所付出的努力,尊重对你的表达方式。这样才会使你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和谐,对学生的海外生活减少压力。
在国外留学半年了,我真的想死了!
这么有趣的女孩不会就这样死了吧!上次是阿拉伯男孩追你。。你深受困惑和无奈。现在进展如何??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