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其中自设29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其中自设50个,专业学位8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华东医院、金山医院、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10个附属医院。此外,学校还与有关机构合作举办了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2所独立二级学院。[编辑本段]教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传染病、肾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被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达86个,居全国第三位。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39个。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976人,普通本专科生14816人,外国留学生281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160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近951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40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含双聘),博士生导师8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讲座教授1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从1994年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放选择专业、推行学期开课制、设立自由选修学分等多种途径,从各个教学环节上落实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建有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历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前茅。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实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整治教风和考风,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校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重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招收直博生制度来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来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以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来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实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33篇入选,在全国名列第三。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着力于研究生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2001年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上,该校MBA代表队囊括全部单项与总分冠军,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该校多次获团体和个人冠军。在第一届100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审中,复旦2位教授获得殊荣;上海市首届52名教学名师奖评选中,有8名教授入选,居上海市各高校之首。
学校注重课堂内外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
金”,开办百台精品讲座,倡导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四次获得第一名,是获得第一名最多的学校。学生话剧团经常在校园上演世界名剧和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校男女排球队都是全国甲级队。艺术体操、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次夺冠。
复旦努力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培养出一流的复旦人才。复旦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在4月底前能落实单位,五、六家单位争夺一名毕业生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本科生当年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在95%以上。从毕业生流向,也可看出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进入国家机
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金融单位、各类公司企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比例均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复旦的学生大多数具备自信心强、有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工作中往往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