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天津师范大学"80新闻班"拥有一个历史性标签:全国首个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本科班。
1980年9月3日,是"80新闻班"入学的难忘日子,如今算来,整整过去了40周年。
毕业合影(1984)
"80新闻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响亮名号,现在的全称是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1980级。我本人1982年春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天津师范大学任教。万分荣幸的是,我入职后的第一个美好遇见就是80新闻班的41名同学。当时他们刚刚步入大三年级,我接任他们的第三任班主任。虽然相伴只有两年,但我们从此结缘至今。
两载春秋,几多往事。值此80新闻班入学40 周年之际,回忆那年那月我们的朝夕相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一、从一杯清水开始的故事
记得1982年9月8日那天,我到天津日报找工业部余发乾主任聊天(我们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友),正巧几位80新闻班的同学在此实习。余发乾对两位正在写稿的女生说,这就是你们新来的老师。闻听新老师到来,一位落落大方的女同学给我端来一杯热水(抱歉,忘记是哪位同学了)。其他办公室的同学也聚拢过来,有的还窃窃私语,大概是说"这么年轻还是老师"(我当时23周岁)。此刻,我开始意识到我摇身一变成为老师了,"师道尊严"之类的古训闪入脑海,一时间既小有不适,也小有得意。从一杯清水开始,我与80新闻班结缘至今。
实习生和老师在天津日报社正门合影,1983
在天津日报财贸部实习同学与老师合影,1983
80新闻班此前有过两任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一位是王国绶老师,一位是李大鹏老师。时任天津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石坚同志是名誉班主任。1982年秋季开学不久,中文系领导和新闻专业负责人赵传蕙老师(赵传蕙老师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天津师院新闻专科1961年入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指派我接手第三任班主任(原计划是要安排新留校的温象羽接任,她是中文系党务人事干部,也是后来我的婚姻介绍人。可能是考虑到我的新闻专业背景,担任班主任更合适一些吧)。10月8日,李大鹏老师正式通知我接手,我当时即兴奋又不安。
孙瑞祥与赵传蕙老师(承德,1983)
这个班集体非常有特点,能人很多。他们的高考分数要比同校同届的其他专业至少高出100 分,一些同学高考成绩超过了北大、清华录取线,是天津师大新闻专业这块招牌吸引了他们。全班共41名同学,22名男生,19名女生。最大者1954年出生,最小者1963年出生。我是1958年出生,比刘宪明、沈志强、王宏、文璐、章青、张宝利、许椿(许椿毕业后留校任教,2011年不幸因公殉职。好友为他出版了纪念文集《许给春天》。我发表过两篇纪念文章:"不能再给你们上课了,对不起同学们",载《中国记者》2012年第2期;"学生是教师的最大财富——纪念因公殉职的天津师大许椿老师",载《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8)》,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同学分别小数月至四岁不等。
2005年10月,孙瑞祥与许椿老师在河南大学参加第四届全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合影
许椿给魏耀时的赠言
班上同学多才多艺。何树青在中学时就是学校文艺骨干,独唱演员;薛洁(毕业后留校任教)热衷民族舞,曾以独舞代表学校参加过天津市大学生汇演;董鹏、李永君(李永君毕业后在今晚报工作,1996年7月2日因车祸不幸去世,时年 34 岁。他擅行书,可背临《兰亭序》,喜唱京剧黑头)几位都是京剧票友,字写得很漂亮;章青和班上年龄最小的乔振中都是浪漫诗人;王宏是小提琴科班毕业、校文工团团长、第一小提琴手,还当过中学教师;沈志强、许椿等有多年建筑、纺织工人经历,属于能工巧匠……带这样一个班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李永君同学英年早逝
同学们的亲笔签名
我给自己定下的带班原则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遇事"慈悲为怀",绝不厚此薄彼,紧紧依靠班干部开展工作。记得当时班干部是:班长沈志强,副班长穆秀荣,学习委员刘宪明(后增补许椿),生活委员魏耀时,体育委员苗祺源,文艺委员杨惠,团支部书记江晓清,宣传委员文璐,组织委员王晓航,王宏是中文系学生会主席。应该说,我和全班同学的关系是非常融洽友好的,直到今天,我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
赠送给我的相册,那时我吸烟
记得我应约为班刊《巷陌》撰写过一段"遵命文",是这样表达做班主任心态的。原文为:
贵报约我写几个字,盛情难却,只有遵命。从形式上说,我是你们的班主任,但我自知我不合格,最恰当不如说我们都是学新闻的,我们四十二人聚在一起,只因为我们对新闻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这是我们这个集体的基石。我的经历决定了我的浅薄。我不能给同学们什么,我只想做一个小绿灯,为那些肯于钻研的人长明。谢谢编辑。孙瑞祥(1982年11月12日)
二、一个不太安分的班集体
我刚到六里台师大北院报到时,就听中文系一些老师同学介绍说,80新闻班有些自由散漫,甚至桀骜不驯。我想这与当时的一些背景不无关系。
这里先要简述一下"80新闻班"的由来。在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中,天津师范大学是最早创办新闻学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由师范院校创办的新闻学专业。1959年,受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委托,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6月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创办了新闻学专业。时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天津日报》总编辑李麦同志担任班主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师大应该是"部校共建"最早的践行者)。1960年和1961年招收过两届新闻专科学生,随后专业调整中断招生。1972年开办过一期部队学员新闻培训班。直到1980年新闻班正式恢复招生,并且升格为本科专业。
赵传蕙老师出席座谈会(1982)
赵传蕙老师出席成立大会(1984)
72级部队新闻班在天津日报实习
石坚等领导与新闻系老师们,1990
赵传蕙老师回忆:
关于新闻专业的建立过程是这样的:
从1979年开始,在学校和老校长李继之的支持下,我曾多次进京,向教育部高教一司夏自强司长、师范司郑司长和中宣部新闻局锺沛章局长和主管新闻教育的洪一龙处长申诉、说明、申请,并以学校名义打了正式报告。为能够顺利通过,特提出"恢复重建"(60年代我们的新闻班是专科,其实,教育部只管"本科建设",专科,各省市地方可自行决定)。
現在我们强烈要求批准我校新闻专业(本科)为国家正式承认的新闻专业(本科专业)。1980 年2 月,我们正式被列入了教育部的专业名录。这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十余个新闻学专业之一。专业列入国家招生名录是由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国家部委联合批准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样才能列入国家招生计划,保证将来的毕业生有岗位、有工资。
1980年4 月,天津市委给天津师院下发了一个正式文件。文件到校后,校长通知我到学校办公室看文件。就在那一年暑假,我们正式招收了80 级新闻班(而且是提前特招,我负责招生工作)。
1980年9月3日该班入学时,称为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级新闻班(因为当时各系并不分专业,为使我们的学生与系里其他学生区分,称之为新闻班),1984年7月7日该班毕业,此时称为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1984届毕业生。
从1979年开始,学校委派我全权负责创办新闻专业本科,进展情况随时由我直接向校长书记汇报,草创情况无其他人知晓。1980年市委的文件不只是单独为新闻专业下发的文件,是市委关于明确师院办学宗旨和规模的文件。其中专门提到经教育部批准,市委同意在天津师院设立"新闻"和"政法"两个非师范类专业,列入国家专业名录,准予于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全国新闻教育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赵传蕙(2014)
80新闻班部分同学老师,1990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师范院校创办非师范专业有很大的争议性。在综合性院校与师范院校有着极为严格界限的年代,师范院校创办新闻学专业具有里程碑式的开创性意义。正因为如此,天津师大80新闻班作为全国首个师范院校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他们的入学势必引人关注。
特别是对同在一个教学楼上课的中文专业同学们来说,看到这些"无冕之王"们整天拿着照相机四处招摇,报刊上不时有大名出现,尤其是打着新闻班的旗号,却拿着师范生专有的每月18元的津贴,有些同学内心不平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些羡慕嫉妒恨,同学之间有时会出现一些小摩擦。
“无冕之王”很神气吧
80新闻班的确是一个不太安分,会干出一些"出格"事情的班集体。记得班里有四位同学事先未经请假擅自到蓟县盘山采访,结果耽误了上课,受到系领导的严厉批评。有一个男生宿舍上课经常集体迟到,排着队鱼贯而入,全班哄堂大笑,搞得讲课老师哭笑不得。还有两位同学因琐事闹得拳脚相加,互不服气,还故意扩大事态,系领导大为恼火,不得不请家长前来解决问题(后面专文介绍"徐魏大战")。
江晓清回忆:
第一次被通报。那是入学第一年的圣诞节,出于好奇,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教堂,当我们懵懵懂懂地跪在上帝面前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成为反面典型被通报批评。其实心里很忐忑,脸上却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好系领导比较开明,只是批评,没有处分。
王蓓回忆:
一天,上文学课,窗外突然瑞雪从天而降,不知是谁帶头敲起了课桌,不一会儿,几近全班同学一起敲,有敲桌子的,有敲饭盒的,顿时教室敲声一片,像是在說,这么好的雪,怎可以浪费了它。老师会意,虽不想放弃教学,也无奈学生已无心向学,只好依了我们,于是全班集体翘课,冲进水上公园,班长将大家分成两组,打雪仗。
同学们在天津水上公园
王国绶老师回忆:
入学后三个多月,迎来了元旦。新闻班有同学想参加高年级同学自发组织的舞会。(因为我当时没有表示同意)新年过后,就有同学在自办报纸上对此事进行了质疑和批评。读了有关文章,我意识到,自己确实错了!学新闻的人果然不属于象牙塔中人,思想敏锐,逻辑缜密,文字又犀利、老练,真是好文章。后经进一步沟通,"舞会事件"终归风平浪静。
类似这样敢想敢干敢提意见的故事还有很多。耀华中学毕业的牛予冬看到这里的硬件条件还无法和中学相比,极为不满,她大胆给学校领导写信反映同学们的呼声,提出要有电视、有资料室,不久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时任天津师大党委书记、校长、教育家李继之先生对新闻班发展非常重视,当年就是他力主新闻班恢复招生。李校长还曾设想几年后在北院校区盖一座新大楼,把我们的新闻教育机构全都搬进去)。一台黑白电视机架在了新闻班的教室讲台旁,成为全校一道靓丽景观,好不令其他专业同学羡慕。
李继之先生雕像
1986年2月,毕业后的第一次返校,在新闻班专用教室里重现“开学典礼”,右边就是那台带锁的电视柜
80 新闻班春节聚会,2007
思想活跃、敢为人先是80新闻班的品格。比如中文系"走廊诗社"的创立,章青是总编辑,许椿是秘书长。
许椿回忆:
当时,没有开会场所,众人从中文系三楼的走廊东头走到西头,西头走到东头,一小时余,商量未定,章青感慨曰:"咱们这个社团连个屋子都没有,干脆叫'走廊诗社'好了。"众人欢呼,名称遂定。"走廊诗社"诞生矣!
1982年10月22日晚,成立大会于中文系三楼东侧北面大教室举行,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外语学院、民航学院、医学院均派出代表祝贺。原因无别,当时天津市所有高校均无社团,此为第一个而已。如果以连续活动的时间计,走廊诗社不仅是天津师范大学,不仅是天津市,实际肯定是全国连续活动时间最长的大学生社团。
毕业30年,重回当年教室,找到了同桌的你,2014
再比如"今日塞上行"自行车骑行壮举。那是发生在许椿留校任教并兼任中文系团总支书记后的1987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五十周年和范长江赴大西北采写名篇《塞上行》五十周年,在学校统一部署下,许椿和杨杰老师带领包括新闻专业在内的11名大学生组成"今日塞上行"自行车考察队,自行车由天津飞鸽自行车厂赞助得来。
1987年7月9日到8月16日,考察队经天津、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翻越太行山、吕梁山,经过大青山,过黄河,穿越库布齐、毛乌素两个沙漠,跨越陕北黄土高原,最终抵达延安和西安。历时38天,骑行2530公里,写下数万字考察日记。仅仅依靠从学校地理系复印的两份十万分之一地图、两个指南针,外加几根绳索、刀具、军用铁锨,便艰辛地走完全程。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天津师范大学今日塞上行飞鸽自行车队抵达延安"为题,做了图片报道。天津日报、天津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英雄壮举。
出发,1987年
每到一地加盖当地邮戳纪念
风餐露宿,1987
30年后,2017
三、艰苦岁月乐在其中
80年代初大学生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匮乏的,尽管80新闻班同样享有每月18元的津贴。
王鸿南回忆:
每月发钱的日子,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心里早早的就盘算好了销处。记得每月18元的津贴中,除了给饭票和菜票外,还有七块多钱的现金,女生一般吃得比较少,又以减肥为借口,尽量省着点儿,四分钱一个的"糖三角"常常是女同学的一餐。这样就会多出点儿菜票饭票来换成现金,加在一起就能有差不多十块钱了呢!这一笔小小的财富,就成了我们业余消遣的本钱。
记得当时学生食堂只分普通窗口和小炒窗口两种。普通窗口一般一毛到两毛五,都是那种大锅烩的,最便宜的要数炒海带、烩豆腐、熬白菜等。其中烩豆腐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道菜。不过为了省钱, 这些菜虽然缺油少肉的难以下咽,但光顾的次数还是蛮频繁的。当然了,普通窗口也有让人垂涎欲滴的一道菜,那就是烧茄子。色泽红亮、不油不腻、鲜香无比,以致后来吃遍津城大小餐馆,也没找出一家胜过它的。至于小炒吗,一星期顶多吃上一两次,一般还仅限于三毛钱一份的。
女生往往比较馋,当时有一种既好吃又便宜的东西,那就是点心渣。顾名思义,就是把那些破碎的糕点收集在一起,廉价出售。不记得多少钱一斤了,但肯定比正常的糕点便宜很多。舍不得买点心,就买点儿点心渣解解馋。其实本人觉得,它虽然看起来寒酸了点,其实很美味。把大块的挑着吃了,剩下的拿开水一冲,堪比油炒面,也算自创的一点两吃吧!
中文系教学楼,80新闻班在此诞生
今天的新闻传播学院办公教学楼
那时的大学生宿舍非常简陋,8个人住一间,上下铺,每人一张床,一个小衣箱,一个脸盆,一个饭盆,几本书,如此而已,看不到什么电器。大三时他们学摄影一个学年,当时新闻专业还没有实验室,同学们就在拥挤不堪的宿舍里拉开架势冲胶卷印相片。为防止曝光,一般都是在晚上拉上窗帘,关上灯,人再钻到床底下操作。用三只脸盆,一只盛显影液,一只盛定影液,一只盛冲洗清水,虽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同学们乐此不疲。
80新闻班女生宿舍
北院学生宿舍楼
四十年前的大学校园里只有学生食堂,没有饭馆,没有小卖部,更谈不上超市了。距离六里台北院校区最近的万德庄算是一个热闹的去处,小饭馆、副食店、糕点店、文具店、服装店,……虽然谈不上繁华,但也算是应有尽有。大家生活所需日用品在这条街上都能买到,老师同学们想打打牙祭时也常常会到这里来。
北院学生食堂
说到万德庄,你知道什么叫"柱票"吗?王鸿南回忆:
在学校附近还有一家电影院,叫什么名字忘记了(南门外影院),反正离万德庄不远,姑且叫它万德庄电影院吧。那时的电影票很便宜,只有一毛五到两毛钱一张,但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讲还是觉得有点贵。一次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原来还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电影票,那就是柱票。万德庄电影院的结构很特别,前面是一个大厅,后面有两排大柱子分隔在座位之间,这些座位就叫柱票。当然柱子并未完全挡住视线,侧点身,歪点头还是可以看全屏幕的。关键是它便宜,只要一毛钱,能省五分钱呢!所以看电影时完全不在意那种犹抱柱子半遮面的不爽坐姿。每次买电影票之前都会问一声:"有柱票吗?"但是大多时都很失望,可能是像我们这样的穷学生太多吧,柱票非常抢手。
80年代初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物质生活匮乏但精神生活富有,大家都有一种荣耀感和满足感,不知有苦,乐在其中。因为年龄相仿,我和大家整天呆在一起无拘无束,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记得有不少同学都到过我在八里台南院校区的教师集体宿舍聊天。那时我喜欢收藏古董,常常冬天凌晨三点多起床,和室友一起披上军大衣、带上手电筒,两个人一辆自行车,到南开靶档道"鬼市"淘宝。宿舍里有一个书架专门摆放小玩意儿,成为同学们来访时的一个重要话题。
孙瑞祥喜欢古董,1983
孙瑞祥摆放古董的展示架,1983
记得1983年春节初六,徐效、卢斌、杨惠等来到我在塘沽的父母家拜年。我说咱们一起动手下厨吧,徐效的古老肉,卢斌的番茄蛋,……一共八道"大菜",喝得醉眼朦胧,好不快意。
记得我主动把何树青、董鹏他们几位戏迷介绍给天津戏校京剧专业的田玉珠老师学戏(我本人也喜好京剧,当年在塘沽向阳街一小上学读书时多次登台演出,和田玉珠搭档"智取威虎山",我扮演猎户老常,只有一句台词,田玉珠扮演小常宝,小学没毕业她就被选入天津戏校了),毕业后他们分配到报社从事文艺戏曲报道,爱好和职业连在了一起。
返校聚会
返校聚会
记得在六里台校区门口卫津河清淤工程工地,我和同学们一起跳进泥坑舞镐挥锹;记得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外出游玩的路上论资排辈侃大山,争得面红耳赤;记得在迎新联欢会上,我和何树青联袂献唱黄梅戏《天仙配》,如醉如痴;记得全班在蓟县摄影实习,我们漫山遍野风跑,分不出师生长幼;记得我带领11名同学到承德群众报实习,一连四个月同吃同住同采访……那些快乐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六里台清淤工地
蓟县盘山摄影实习
承德群众报毕业实习
记得那时中文系的社团活动非常活跃,除了"走廊诗社",还有李永君1983年6月创建的书法研究会。80新闻班的办报活动更是蔚然成风,入学第一个学期,首先从"320"男生宿舍开始,许椿等六名同学创办了《枉沣》,那是一份对开的仿真报纸,每期轮换主编。此后,全班另外5个男女生宿舍都相继各自办了一份报纸,卢斌等人创办了《巷陌》,董鹏等人创办了《发轫》,张淑梅等人创办了《自由社》……这些早期的"自媒体"以校园生活、评论为主,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从报头到版花全是手写,集采写、编辑、排版、校对于一身,锻炼了动手能力。一时间油印小报办得风生水起,像模像样,成为准新闻人难得的实践平台。
徐效回忆:
苗祺源、卢斌和我号称"徐祺斌"。因为一起办小报,成立了新潮俱乐部,别人给起的名。想想那时真是天真,什么都敢往上写,什么无遮拦的话都敢往外说,没有深度,没有思想,只有年轻人的一腔热血。
孙瑞祥阅读《枉沣》
当年著名的"徐祺斌"
这里特别记述《枉沣》半月刊的由来。许椿回忆:
1980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魏耀时首先提议(徐岩回忆是许椿首先提议):咱们既然学新闻,就办一份报纸吧。但是报纸怎么办?那可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当时既没有电脑打字,也没有复印机,更没有排字房。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手工抄。
于是几个人像做贼一样,在校园里踅摸了一整天,终于找到了一块60厘米宽,90厘米长的纤维板,钉上木头框子,刷上油漆,就正好成了一块能容纳下一张对开报纸大小的框子。然后大家各自写稿,轮流由一个人负责排版抄写,还手工画上报头、版花,手工写标题字,忙活了几天之后,第一期报纸就出版了。至于为什么叫做"枉沣",那是因为大家想出的名字都被否定了,于是就决定翻字典(徐岩回忆是许椿提议),翻到哪一页的第一个字,就用哪个字。记得好像是张宝利和徐岩先后各翻出了"枉"字和"沣"字(刘凯回忆:“枉沣”刊名的由来,是我们通过石头剪子布,最终乔振中和我分别翻字典得来的),于是就叫做《枉沣》半月刊了。
当第一期《枉沣》出版成功,几个人抬着报纸框子走进教室的时候,那真是得意得很,那个报纸框子往教室墙上一挂,立即吸引了同学的围观。此后,《枉沣》一直坚持到了大三结束,记得好像一共出版了30多期。《枉沣》半月刊是1980年11月下旬创办的,比学校的校报还早了差不多一年,在那个还是黑板报的年代,这么一份完全模仿正式报纸的手工报纸可以算是开了先河。
80 新闻班春节聚会,2015
毕业30周年纪念,2014
(全文分上、下篇推出,本文为上篇)
2020年8月20日 写于多伦多
作者简介:
孙瑞祥,男,1958年11月出生,三级教授,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新闻学系原主任,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精品课程主持人,天津市品牌专业负责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