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最后一天,罗振宇又带来了他的保留节目——“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今年跨年演讲的主题是“原来,还能这么干!”
当他讲述的故事从个体、企业、城市走到“中国”这个大概念时,他提到,20年来,我们更自信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也在呈现这么一个劲头儿——中国,原来还能这么干!
有人说,中国其实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就是说,要用一种文明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才更为准确。
说到这里,罗振宇谈到了哲学家赵汀阳的著作《惠此中国》:在这本书里,他就向我们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还能这么干?
可能有不太熟悉的小伙伴要问了:赵汀阳是谁?
他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弟子,一直致力于“让哲学讲中国话”,他的政治哲学理论——“天下体系”,更是将中国的国家形态学说提升到政治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也在政治哲学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国际性的学术影响。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人大哲学院教授,北京、清华、浙大等高校的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
《天下体系: 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天下的当代性: 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惠此中国: 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就是赵汀阳老师阐述“天下体系”的3本重要著作。
其中,《天下的当代性》被收录进德国老牌出版社苏尔坎普(Suhrkamp)最出名的口袋书系列(Suhrkamp Taschenbuch)中。
2020-2021年,在疫情肆虐的欧洲,这本书的销量超过了1万册。要知道,作为德语出版的小语种作品,还是严肃的学术出版物,这样的成绩可谓是中国学术出海的一次巨大成功。
中文版和德文版《天下的当代性》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 赵汀阳 惠此中国 作者作品 中信出版社图书 预售1月中旬发货 ¥31.9 购买
而今天,阿信想用自己浅薄的理解,来为大家讲一讲《惠此中国》中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如果从文明的视角看中国,相信你多多少少了解过这三个观点:
第一,中国文明是世界少有的、自发生以来从未中断的文明,这意味着中国文明具有强劲的连续性;
第二,中国文明一直由多民族多文化所构成,这意味着中国文明有着广谱的兼容性;
第三,中国文明没有产生出一种普遍主义的一神教,被认为是缺乏宗教性的高度世俗化文明。
利玛窦曾经认为中国是一片传教的沃土
等一下!这些结论都能把耳朵听出老茧来了,这时候拿出来再说一遍,还有什么探讨的必要吗?
恰恰相反,其实这三个特点,并不是我们理解中国的答案,而正是我们需要解答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更进一步地思考:
为什么中国文明会连续不断?为什么具有兼容性?假如真的缺乏精神信仰,又如何解释中国精神的整体性以及稳定性?
更进一步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分分合合,却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相反,这片大地上诞生的诸多政权,都始终向往着实现“大一统”的格局?它们为什么会自愿地参与进这场“逐鹿中原”的博弈游戏?
……
《国家宝藏》中的秦始皇
在赵汀阳教授看来,正是因为中国文明的这些特殊性,所以,如果使用基于西方历史所建立的西方政治理论来生搬硬套,是很难恰如其分地解释中国历史的。
只有基于中国视角,回溯中国历史,真正理解中国的精神信仰之所在,才能理解古代中国分分合合的历史动力。
在《惠此中国》的引言开篇,赵汀阳教授讲述了“历史性”的概念:
“如果一个文明的历史具有属于自身的生长线索和内在动力,或者说,具有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具体的历史的自觉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模式,这种历史就具有‘历史性’……任何一个文明的历史性都表现为三个基本问题:何以如此?何以自立?又将如何?”
而《惠此中国》,就是用中国视角来回答关于中国自身历史性的问题:什么是构成中国历史性的内在动力结构?
也就是说——中国,何以是中国?
赵汀阳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旋涡。
他说:“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听起来似乎不是很好理解,简而言之,咱们中国变成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不是我们强势扩张、对外武力征服的产物。
它是什么?它像个旋涡一样,刚开始很小,但就这么坚定地持续地在那儿旋转,慢慢形成巨大的向心力,把周边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不断卷入。
这么说好像有点抽象,我们可以来看看中国的历史细节。
比如,回顾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都很少有主动发起的侵略战争。
我们历史上有名的开疆拓土之战:汉武帝反击匈奴,唐太宗征伐四夷诸国被尊为“天可汗”,康熙平三藩、收台湾、败噶尔丹……大多数都是出于平定叛乱、稳定边疆、反击侵略的自卫需要。
图:《康熙王朝》
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历史其实是多族群、多文化不断互化的历史,进入中原的游牧族群,大多数都理性地选择接受中原现成的高度发达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文化的共同创造者。
比如,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发明的科举制,由鲜卑血统的隋文帝一朝所创,并且由同样是鲜卑血统的唐太宗加以完善。
再比如,有些学者试图将清朝定义为征服中国的外国,然而实际上,满族所居之东北在努尔哈赤起事之前本属于明朝辖地,并非“外国”,身领明朝官职的努尔哈赤乃是叛明,却非入侵。
甚至,“自顺治以来的清朝诸帝对中华传统尽皆推崇备至,且多饱读经史诗书,道德文章胜过明朝皇帝多矣”。
就比如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的乾隆
所以,赵汀阳总结:
“总之,中国的概念始终是多族群多文化的互化与共同建构的结果,既不是全盘汉化的同化,也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拒斥与分隔,而是基因重组的再创造。”
也就是说,我们这种文明的发展策略,不是攻击型的,而是吸引型的。
所有的相关者,都抵抗不住某些利益的吸引,前赴后继地加入这场成为“中国之主”的博弈游戏,终于达到稳定,形成了一个由中国旋涡所定义的广域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旋涡”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利益,让各个势力都不满足于割据一方,而竞相“逐鹿中原”?
说到底,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中原,到底有什么不可替代而非争不可的特殊优势资源?
赵汀阳认为,“中国旋涡”的吸引力不在于物质条件,而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诱惑。
有考古证据表明,北自内蒙古和辽宁一带,南至长江流域的早期中国,相当密集地分布着众多的文明产地,它们在资源上各有所产而各有依靠,技术能力大致接近而各有所长,物质生活水平仿佛相似,人口规模相差不远。
中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所以,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生存资源,各种势力完全可以各安其所,而不用冒着成王败寇的巨大风险,去参与这场逐鹿中原的豪赌。
而与越多人参与,就会产生越多消耗的物质世界不同,精神世界是增值性的,越多人分享共用同一种文化,就越能凝聚起文化的向心力。
这样一个能够吸引更多人的认可和参与,于是不断循环增值的精神世界,显然就有了难以拒绝的政治魔力。所谓“逐鹿中原”,争夺的不只是地盘,也是中原精神世界的所有权。
我们在中国历史中看到的那些正统之争、华夷之辩,其实就是这种争夺的外化表现。所谓正统,大一统为“统”,而民心所向为“正”。换句话说,要成为中国正统,首先要被代表着中国的精神世界所认可。
图:《血色湘西》
那么,为什么中原的精神世界有着这样强大的号召力?《惠此中国》总结了这样几个因素:
(1)汉字
显而易见,一个文明有了文字,才能够传播信息、建立知识系统,建构起这个文明的精神世界。而汉字特殊的一点在于,象形文字是独立于语音的,因此更能够跨越空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开放的共享资源,于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精神世界,也就能被更多的族群分享。
(2)思想系统
得益于汉字的成熟,中原文化在非常早期就发展出了以“五经”为代表的成熟的思想体系,也就具备了对历史、社会、制度和权力正当性的自我解释能力。这一套思想系统率先占据了中原的历史和空间,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优势的精神资源。
(3)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
中国的天下观,并非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而是一开始就把世界变成考虑政治问题的最高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天下无外”。
中国的政治哲学把“天下”看做最高级的政治分析单位
既然“无外”,那么在这个体系之中,就不存在无法同化的“他者”,这也就意味着这场博弈不拒绝任何人的参与,即使是蛮夷之地,也可以被同化进“中华”的概念。
而与此相配合,周朝的天命观念以“有德”为得天下的正当理由,逐鹿也因此师出有名。
(4)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
就像“周尚火德,秦尚水德”的说法一样,既然你得到了天下,就说明你是“天命所授”,具有政治合法性。这种成本极低、收益极高的政治叙事,显然没有人能拒绝。
于是,在一代代胜利者不断重复下,这个神话的雪球越滚越大,所有逐鹿的参与者都被裹挟其中,无法停下。
就这样,在旋涡效应下,中国成为了一个不断生长甚至无边生长的概念,“中国”的概念也就越来越趋近“天下”的尺度。
今天的这篇文章,只是浮皮潦草地介绍了书中的一些观点,所谓“管中窥豹岂全斑”,阿信真的强烈安利大家读一读这本不到10万字的小书,感受赵汀阳教授的思想魅力。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惠此中国 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 赵汀阳 著 中国起源的哲学研究 现代中国的主体性国家崛起发展的原动力 中信出版社图书 ¥27.3 购买
你可能要问,在新年伊始,为什么选了这样一本研究中国历史动力的、看似离我们日常生活十分遥远的学术著作,作为我们的开年推荐?
阿信觉得,这是因为,这是一段延续了几千年、在数十亿人身上应验的时光,其中必然包含着某些必然的逻辑和伟大的思想,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观照中国的现在、放眼中国的未来。
身处如今这场世界变局中,回首历史、向内自省,理解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无疑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就像书中所言:历史所述虽是以往之事,但历史的意义却在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