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复习| 23万元补习班将物理“补”2分!是多方的责任
我花了23万上辅导班,孩子中考只有220分,物理只有2分!最近河南周姓父母很苦恼。一怒之下,他们找了培训机构征求意见。目前,当地教育局发现该培训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已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停课限期整改。
据后来报道,培训机构口头承诺培训后可以列入高中或外国语中学。此外,“在成龙身上找孩子,找女人变成凤凰”的想法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和教育上花了不少钱,“怜惜传风”。有网友说:“这是父母交的智商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一无所知吗?高中短期花钱培训显然是假的,甚至“人傻钱多”的言论此起彼伏。
父母急功近利是真的,被骗也有一些个人原因。但如此混乱的补习班和课外班制度,只能怪家长没有“擦亮眼睛”?
据有关数据报道,我国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1.37亿,相当于一半以上中小学生都参加过校外机构。如此庞大的“蛋糕”,怎么分难道只有教育机构自己说了算?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无教师资格证;收费跨度大,有的甚至要求将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学费一次性付清;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模糊不清,频频更换。凡此种种,难道真的只能等家长受骗数额巨大、通过舆论曝光后,才有相关部门进行整改?
这个板不仅要打家长,还要提醒监管部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教育机构在法律“过渡期”可以利用父母的热切心理“为所欲为”。监管部门要“勇往直前”,做好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管工作,会同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标准,落实“白名单”和“黑名单”评估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加强定期检查,认真落实。
培训班、课外班等教育机构要成为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的“助推器”。这背后,家长需要静下心来,不要给低人一等的家教机构机会;监管也要跟上步伐,千方百计把市场提前赶出去,让青少年在课后学一门“蓝天”。
(文本/张育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