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十大数学思维能力
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要从小锻炼,有利于孩子学龄前以后的智力发展,能影响孩子以后的数学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
我们来看看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数量、计算、分类、集合、时间、空间、对应、排序、抽象、求解十种思维能力。
数量
包括唱号和计数。唱歌数是1,2,3,4,5……数数就是多少个孩子能找出来,比如几个手指。双方父母都比较重视,但往往忽略了另一个——的测量,包括对尺度、体重等单位的感知。
花时间拿棍子带孩子,测量跑道的长度,或者用橡皮测量铅笔盒的宽度,让他知道测量是以一个单位进行的,单位是统一的,让他用最简单的测量就能理解和感受到单位。
计算
大部分家长可能会用断指教孩子计算加减法,这是不够的。我们并不是提倡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要学会计算多少个数,而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多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
虽然用的是减法,但其实不一样。前者是比较的,后者是剩余的。父母帮助孩子理解两者的区别很重要,而不是计算最终的结果。
分类
为了发展孩子的思维,一定要注意多样化的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为一类;但要改变这三样东西,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圈,一个红色三角形,就可以根据形状和颜色分类为红色,这叫多元化分类。
可以更好的训练孩子思维的清晰性。但当孩子接触到高、矮、粗、瘦等新概念时,可以先用单一的方式分类,等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从小学开始,所有的计算和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明确了,以后解决问题就好很多了。
比如小明10块糖,毛毛8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一套。通过比较和减去这两组,得出小明比毛毛多几个糖的结论。儿童在感知集合时,可以分析两个集合之间的相关性或完全差异,这也有助于分类。
时间
空间
除了让孩子感受到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词外,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
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空间构建。积木是随机、创意、立体的空间构造;拼图前提前想好拼什么样的图,是一种有目的的、平面的空间建构。
对应
猫对应小狗,小狗对应动物等。找到相同的对应关系,找到关系对应关系,是父母经常给孩子安排的网络游戏。
而且空间对应性相对欠缺。事实上,老师安排座位,并在黑板上列出一张座位表。下面的同学按表找座位,这就是空间对应。
排序
现在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循环排序。比如你说三角形,圆,三角形,圆,你就知道三角形和圆是跟着来的。
但是,还有一个排序能力,就是“哪个排名”。比如孩子排队,从左到右排,从右到左排,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或者从高到低排序。这些可以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这与以后的数学学习密切相关。
摘要
抽象思维的意义就不再多讲了,怎么培养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解决
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它不像语言一样用于记忆,更多的体现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过程最重要,结果不重要。
所以,当你让孩子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给他留点思考的空间,让他自己琢磨,不要求结果。
感谢您花
秒
阅读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