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集团安全管理部门为掌握该集团意外事件起数和人员轻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对2004~2010年全集团可记录的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年间意外事件起数和人员轻伤的24小时分布特征与规律为:意外事件起数和人员轻伤趋于正态分布,凌晨3时达到全天的最高峰,发生的意外事件最多,达到65起。全天11时发生轻伤事故最少,为9起。该部门采用的事故统计分析方法是( )。
A、综合分析法
B、分组分析法
C、算术平均法
D、相对指标比较法
【正确答案:B】
常用的事故统计分析方法有:①综合分析法;
②分组分析法;
③算数平均法;
④相对指标比较法;
⑤统计图表法;
⑥排列图;⑦控制图。其中,分组分析法是指按伤亡事故的有关特征进行分类汇总,研究事故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按事故发生的经济类型、事故发生单位所在行业、事故发生原因、事故类别、事故发生所在地区、事故发生时间和伤害部位等进行分组汇总统计伤亡事故数据。【知识点】伤亡事故分析方法【考点】伤亡事故分析方法【考察方向】概念释义【难易程度】易【】
事故发生后七天应该尽快向相关单位报告,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h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的级别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h。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或“海因里希事故法则”, 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意思是说,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 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包含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运用这一法则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上,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了解“海因里希法则”,可以通过对事故成因的分析,让人们少走弯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西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该理论指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 (1)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2)事故的发生是由于:①人的不安全行为;
②物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4)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煤矿是高风险行业,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根据海因里希法则,煤矿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发展理念。(1)风险分级管控实现对安全风险辨识、登记、跟踪、统计、分析、上报的全过程管理, 利用矿用巡检记录仪实现安全风险及其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现场确认与管控。从人、机、环,管四方面采用任务工序分解法对煤矿各风险点进行辨识,应用LEC法进行风险值评估。(2)重点管控实现重大、专项安全风险的重点管控及分级预警,主要包括: a.安全预警:定期将矿井各专业安全预警情况进行系统登记,加强主要风险点的过程管控; b.重点监控:定期将各专业列出的重点采掘头面、危险作业地点、瓦斯超限作业点等进行公示; c.风险预警:针对各风险管控措施失控情况下,通过安全隐患进行风险失控分级预警; d.在线巡察:实现对矿井各类风险点的巡视监察,给出巡察报告,形成风险评估及整改落实单; e.风险地图:以二三维可视化的方式,通过地理地图,实时掌握矿井风险点分布情况。事故隐患管理 当某项风险管控手段或者措施失效后,以隐患方式登记到系统中。通过标准流程实现隐患的闭环管理,并对处置过程进行跟踪,确保隐患有效闭环。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