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总结君子标准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
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
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
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
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
才能当好教师。
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
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
就可以当好教师了。
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
就是启发诱导:
(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
劝勉而不强制;
指导学习的门径,
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
则师生融洽;
劝勉而不强制,
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
启发而不包办,
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能做到师生融洽,
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
并能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会学习的人,
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
并能感激教师;
不会学习的人,
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
还要埋怨教师。
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
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
(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
这样,
问题就会容易解决;
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
会对待提问的人,
要回答得有针对性,
象撞钟一样,
用力小,钟声则小,
用力大,钟声则大,
从容地响,
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
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
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
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
高明的弓匠的儿子,
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
用来学拉车的小马,
要放在车后跟着走。
君子懂得了这三例
(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使事业成功的道理,
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在教育工作中,
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
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
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
百姓才能专心求学。
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
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
不以臣子相待;
二是教师,
不以臣子相待。
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
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
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
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
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
有大诚信的人,
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
天有四季变化,
无须划一,也会守时。
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
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
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
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
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
而海是水的归宿。
这才叫抓住了根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考试热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