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高考 高等教育

元杂剧四折分别用什么宫调

发布时间: 2025-07-26 21:12
精选回答

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名称,意即各类的戏。

杂剧约始用于唐末,宋金两代虽已有杂剧名称,但所包括的内容,有歌舞、滑稽表演、杂耍,讲唱文艺等类的技艺,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

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

他在十三世纪后期繁荣起来,形成我国文艺史上的奇观。

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

每本通常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

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联缀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一折中不变调子。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

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

旦,扮演妇女的角色。

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

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

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元杂剧剧本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包括: (1)折与场:元杂剧剧本一般一本四折,每折分为若干场。

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这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一场则是从演员上场至全部推入后台,舞台上出现空场。

元杂剧中只有个别剧本不是一本四折的,如《赵氏孤儿》是一本五折,而《西厢记》则是五本连演。

(2)楔子:有的剧本有楔子,楔子是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或放在第一折前作序幕,如《窦娥冤》;或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过场戏,如。

楔子一般都不用套曲,只有一两支曲子。

(3)题目: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一般为两句或四句对句,总括全剧的内容,一般以最后一句为剧名。

如《窦娥冤》最后: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便是全剧的名称,我们今天常用的《窦娥冤》是其简称。

(4)文辞:剧本的每一折都由曲辞、宾白、科范三部分。

①曲辞主要用于主人公心情的抒发和感叹、场景的渲染;同时也起着对话和贯串情节的作用。

曲辞前面表明宫调和曲牌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宫调和曲牌对曲辞做出了严格的韵律要求。

②白简称白,剧中人物的道白,由散白和韵语组成。

用于刻画人物、介绍故事情节。

③科范简称科,是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的,如“作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5)角色:剧本中的主唱者为主要角色,称为正色,男主唱称为正末,女主唱称为正旦。

元杂剧一般一本戏中只有主要角色独唱,正末独唱的称为末本,正旦独唱的称为旦本。

其他还有次要角色,如副末、贴旦、净等 的《倩女离魂》 .

温馨提示:
本答案【元杂剧四折分别用什么宫调】由作者问答小能手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学分高考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存在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或作者进行删除。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内容侵权、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Copyright @ 2024 学分高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1685号